凌晨四点,横店影视城门口已经挤满了人。他们裹着毯子、啃着泡面,眼睛直勾勾盯着那扇紧闭的大门——今天能演上尸体还是太监?就在百米外的片场,有人念着"12345"就能日赚208万。这魔幻现实,就是20万横漂的日常。(横店群演生存现状的戏剧性对比) 王宝强的成功像块磁铁,每年吸来上万追梦人。46岁的老李蹲在影视城西门的台阶上,军大衣里揣着昨晚剩的半个馒头。他原是县城纺织厂工人,看到电视里王宝强领奖就买了张单程票。"厂子倒闭时都没这么拼过",老李搓着冻裂的手说。但三个月过去,他演得最多的还是"围观群众甲",片酬刚够付每月380元的桥洞床位费。(中年群演的真实生存困境) 在明清宫苑景区后巷,五平米的违建房里挤着三个"特约演员"。32岁的小张指着墙上的排班表:"红色是尸体戏,黑色是挨打戏"。上周拍雨戏时他高烧39度,导演喊"躺好别动"的吼声比雷声还响。横店医院数据显示,群演工伤中六成是低温症和摔伤,但九成剧组不会给群演买保险。(群演工作的高风险性) 深夜的万盛街大排档,群演们用十块钱的炒饭犒劳自己。45岁的退伍兵老陈掏出记账本:"今天演清兵收入90,公会抽成27,车费15"。他手机相册里存着三年前和明星的合影,现在主要靠给新人办"横漂培训班"赚外快。横店镇政府数据透露,实际能靠演戏养活自己的群演不足8%。(群演收入的真实构成) 在清明上河图景区角落,54岁的沈大姐正给女儿缝古装戏服。"孩子戏里演丫鬟,自己衣服比剧组的好看才容易被注意"。她随身带着针线包,这是从老家裁缝铺带来的唯一手艺。像这样的"家属后勤队"在横店超过2000人,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为子女铺路。(群演家庭的全员付出) 凌晨收工的卡车旁,几个年轻人围着手机看某顶流的新剧。当他们发现镜头里闪过自己的后脑勺时,欢呼声惊醒了整条街的流浪狗。这种微小的高光时刻,支撑着20万人继续等待。横店演员工会登记显示,持续五年以上的"资深群演"中,46-60岁群体占比达39%。(群体坚持的精神支柱) 这些追光者用肉身丈量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当影视寒冬来袭,最先结冰的永远是群演盒饭里的那滴油花。但奇怪的是,横店派出所每年办理的暂住证数量,始终稳定在18万张以上——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留在这里本身就已经是种胜利。(群体现象的深层社会意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