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那通电话,真不是随便打的。 你说,谁能想到,给余少群抛了个“凤小桐”,结果对面先咽了口口水,半天没回神,然后来了句:哥,这事儿我得想想。 娱乐圈的事儿向来不缺戏剧性,可这回的味道有点不一样。 你以为谁都等着“天降馅饼”? 有时候馅饼砸头上,脑门儿还得疼一会儿。 余少群,戏曲科班出身,骨子里带着点轴劲。 小时候练功,别人偷着玩泥巴,他琢磨怎么把腿再压低两厘米。 家里奶奶半夜煨莲藕汤,就怕这孩子一不小心长成大高个,舞台上不好看。 十四岁进武汉艺术学校,日子过得比现在的健身达人还狠,体重表和饮食表轮流上阵,生怕一个闪失毁掉了戏台的规矩。 后来那段“青年梅兰芳”的日子,八个月死磕京剧,手指头天天练兰花指,泡温水成了日常。 奖拿了不少,金马、华表,头几年大风大浪都见过,只是这些年,戏曲成了他心里的“软肋”。 所以那天接到电话,听说要演凤小桐,余少群的第一反应不是“来吧”,反倒是“这角色是不是有点‘花活’?” 他怕丑角气太重,怕毁了心里的那点纯粹。 说实话,这种敏感和倔强,挺像那些老运动员,明明有机会升级转型,却就爱死守自己的打法。 你要说他轴,他认了。 陈佩斯也不是好打发的,一通电话没解决,继续磨。 两个人电话线上反复拉锯,讲角色、聊底色,甚至把凤小桐的眉眼神态都拆着聊。 像极了甲方乙方反复改稿那种僵持,全靠情怀和坚持在撑着。 最后那一下,余少群答应了,心里估计还没完全放下,但这就是成年人之间的“你懂我,我怂你一把”的默契。 戏台上的凤小桐,乱世里咬牙坚持,军阀误把包子铺伙计当红角,场面尴尬得让人想起世界杯乌龙球。 台上炸弹都响了,凤小桐还在水袖翻飞,台下观众都屏住了气。 那种从容,台下人看着都是汗。 尹正的旦角扮相和他一比,各有千秋。 一个灵气逼人,一个端庄老派。 这不是PK,是两种路数的对峙,像武林大会,各门各派,各有信仰。 娱乐圈的标签像是贴纸,没两天就能换一茬。 有说余少群“太阴柔”,也有说他“戏曲腔太重”。 他呢? 表面云淡风轻,心里大概也烦过,但照样去学校讲汉剧,拍戏曲教学视频,兜里揣着那些年拿的奖,舞台下还推崇“爬行运动”,单身四十岁,节奏全自己掌控。 跟刘亦菲合作成了朋友,界限分得清清楚楚。 你说这人活得像不像那些老将,明明可以去做综艺,偏不,非要守着自己的那杆枪。 拍《戏台》的时候,余少群每天勒头,脑袋缺氧,脸色都变了。 现场票友黄渤来试戏装,最后还是得服气——人家专业,气场就是不一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你说票友和专业有多大差距? 就像业余球员下场打CBA,能不能坚持48分钟都两说。 说到这里,咱们普通人其实再熟不过。 你也许觉得这机会来得太顺,可换你上台,敢不敢接? 人生有时候比戏台还难演。 成年人做决定,往往不是怕输,而是怕把心里的那点“规矩”丢了。 外人看着是矫情,其实人家就是不想凑合。 网友的评论区,永远是段子手的天堂。 有人说“这是坚持,有人说这就是轴”。 也有人说,这年头能有点轴,还挺可贵。 网友的放大镜,专盯着别人家的芝麻,自己家西瓜烂了不管,热闹归热闹,想明白的人不多。 有时候,这种拒绝比答应还难。 戏台上真假霸王的纠结,戏台下真假执念的拉扯。 余少群守住了那点“戏曲根”,这几年娱乐圈风向怎么吹,他都没被带跑偏。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他过得自在。 你说,这样的坚持值不值? 说到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那座“戏台”。 你的戏台是什么? 留言区放开了说,我就坐这等着你们掀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