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廷锴为何带队脱离南昌起义队伍?
  • 足球资讯
足球资讯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蔡廷锴为何带队脱离南昌起义队伍?

发布日期:2025-07-10 15:16 点击次数:85

蔡廷锴为啥要领着部队脱离南昌起义?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直是大家绕不开的话题。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枪声一响,成了国共正式分道扬镳后共产党展示力量的头一场硬仗,他们想靠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结果没过几天,蔡廷锴直接揣着自己的第十师五千来号人,从起义队伍里抽身出来,转身投奔蒋介石、去了南京国民政府。整这出儿,直接让起义军实力缩水了一大截,蔡廷锴本人也因为这事儿引发无数争议。有人觉得他属于变节,也有人认为其中有难处。到底他为啥得这么做?这里头还真有点门道。

蔡廷锴可不是一出世就啥都不缺的那种主。1892年,他在广东罗定落地,家里是真穷,从小没啥好日子。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12岁就不得不辍学上地里干活儿,简直是苦日子过到大。1910年,18岁的他,跑去广东新军混了口饭吃,也算是开启了自己的军人生涯。1915年,他考上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才算是正式有点前途的苗头。毕业后先是投身粤军,跟陈炯明混过一阵,之后又转到了孙中山旗下。1922年,他又跟着陈铭枢闯东征,因为能下狠手,做事卖力,让陈铭枢很是器重,这俩人自那时候像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样。等到1926年北伐打响,他已经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十师的师长,手底下带着几千号兄弟,在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蔡廷锴的政治方向,说白了有点像被陈铭枢拉着一步步走出来的。陈铭枢其实是国民党里头有点左的人,不过1927年国共翻脸那会儿,他还是决定跟着蒋介石混,站队南京国民政府了。蔡廷锴和陈铭枢那感情,铁得都快穿一条裤子了,不光是上下级,还是那种老带新的情分,理所应当也就跟着陈铭枢一块儿偏向蒋介石那头。再说蔡廷锴自己,对那个共产主义压根没啥兴趣,他自传里写得贼实在:“政见不同、党派不同、立场不同。怎相为谋?”这话摆明了,他跟共产党那路数,打死都走不到一块。这个想法,可折腾了他后头不少事儿。

1927年,那阵子中国的局面那叫一个乱,简直就和大锅炖菜似的搅合一起。原本国民党和共产党搭伙,目的就是北伐把那帮军阀收拾明白。可事情刚搞了一半,蒋介石突然觉着共产党气势太猛,眼看要抢他老大的位子。到4月12日那天,蒋介石在上海玩了票大的,弄了场血雨腥风,把不少共产党员都清洗了,两家就此翻脸。共产党这头也不受,撸起袖子就想着武装反击,南昌起义也就这么蹦出来。

那会儿蔡廷锴身在南昌呢,他带的第十师归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管着。说起张发奎,这人也是挺复杂,跟共产党那关系挺微妙,说亲也不算太亲。南昌起义之前,叶挺打着“东征讨蒋”的旗号,把包括蔡廷锴手下的第十师在内的部队都支到南昌。这时候蔡廷锴压根没琢磨出来这是要闹起义,他还当这就是正常的部队调动。结果等到8月1日真刀真枪开打,他这才明白,自己这不就给裹进去了吗?

蔡廷锴当时真是进退两难。他手下已经跟着起义的人动上了,可自己跟张发奎关系又不咋地。偏偏张发奎跟陈铭枢水火不容,蔡廷锴是陈铭枢的死忠,早就惦记着张发奎会不会哪天要整自己。这下他心里没底,总寻思着咋才能脱身。

1927年8月1号,南昌起义这仗算是打响了。贺龙、叶挺、朱德带着部队一举把南昌城给拿下,蔡廷锴带的第十师也跟着卷了进去。起初局势还行,蔡廷锴一口气被安排了好几个职位: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第十师师长,还加了个左翼总指挥。光听这官职,感觉挺有排面。他自己其实是一头雾水,压根就没打算摊上这档子事儿。

起义部队占领南昌以后,琢磨着往广东去整一个根据地。8月3号那天,部队开始从南昌撤出,蔡廷锴被安排上担任开路先锋。就这机会,对他来说简直天降。表面上看着挺积极,带着队伍往前走,可心里早都开始打小算盘了。到了8月4日,队伍到了江西进贤县,他眼瞅时机差不多了,赶紧叫来几个信得过的军官合计一下,决定开始行动。

咋整呢?他先把部队里搞共产主义那帮人都给拢一块儿,把枪全卸了,可没整啥绝招,就是给点盘缠让他们自己走。整完这茬,他带着剩下那五千来号人转身往东,跑到余江县,直接甩开起义队伍,不跟着干了。走之前还不忘捎话给张发奎和陈铭枢,弄个通电,直接表态说要倒向南京国民政府。起义队伍被他这一招整得挺闹心。

蔡廷锴为啥要整这一出啊?说白了,光看表面可不成,还得仔细掰扯掰扯里头的猫腻,从各个角度琢磨一下才能看明白。

政治观念就是不搭嘎,对共产主义打心眼里就没啥好感。

蔡廷锴跟共产党那思路压根不是一个频道。他自己在自传里咋说的?“政见不同、党派不同、立场不同。”说白了,他骨子里认的还是国民党的那种做派,虽然他不算是蒋介石的铁杆,不过觉得跟着国民党混还能看点希望。共产党总提阶级斗争、土地改革,在他看那都有点儿上头,他心里真接受不了。再加上他干了半辈子军人,脑袋里一直有“军人就得听命令”那老习惯,真没敢跟着共产党一块儿折腾。

陈铭枢这块儿,确实一直拿绳拽着他。陈铭枢跟蔡廷锴关系铁,碰见点啥事儿都愿意拉他一把,让蔡廷锴多少有点依仗。有陈铭枢兜底,蔡廷锴有时候就能安心点,不至于掉坑里,办事也有底气多了。

陈铭枢对蔡廷锴影响那真是太深了。作为蔡廷锴的老领导,还亲手把他带起来,对蔡来说简直是大恩人。1927年那会儿,陈铭枢都投奔蒋介石,成了南京那边的人马。蔡廷锴对陈铭枢死心塌地,他自己都说过:“军人服从命令,那是天经地义。”陈铭枢往哪走,他就琢磨着跟着走。南昌起义那点事儿,陈铭枢不参与,蔡廷锴肯定也不会去凑这个热闹,没那么傻跟着自己的老师唱反调。

张发奎这根刺,总让他心里膈应得很,怎么都不痛快。

蔡廷锴和张发奎这俩人的关系,妥妥是一大棘手事。张发奎管着第二方面军,蔡廷锴的第十师压根归他领导。可张发奎跟陈铭枢老掐架,蔡廷锴夹在俩人中间,真是左右不是人。他心里早就嘀咕,张发奎估计哪天就会削他的兵权,甚至直接把他甩出去。碰上南昌起义这档子事,张发奎态度含糊得很,蔡廷锴更觉得待着没盼头。与其被张发奎卡着脖子,不如趁乱上道,跑去依靠陈铭枢。

世道乱成这样,蔡廷锴心里门清——自己得留条活路。指望外人保护,纯属闹玩儿,谁都靠不住。想想也是,枪杆子才是真本事,这时候再不自己动点脑筋,回头被谁算计了,可就连后悔药都找不到喝。

蔡廷锴可不是傻小子,一眼就瞧出来南昌起义这摊子事儿挺悬乎。虽然部队暂时拿下南昌,可国民党那边人多势众,早晚都得被团团包围。往广东那边撤,补给跟不上,敌人又是遍地都是,这仗哪有赢面的?他可不想带着自家兄弟去当炮灰,拿命搏一场看不见希望的仗。跟起义军撇清关系,转身奔蒋介石那边去,最起码还能把兵力和位置都捏在自己手里。

蔡廷锴这一脚抹油,对南昌起义闹得可不轻。第十师可不是吃素的,好歹是起义军里头的王牌部队,得有五千号人,装备也挺齐全,打仗也有两把刷子。他带兵一撤,起义军一下就少了五分之一的力量,气势立马就瘪了。后来,队伍南下时,正赶上国民党部队围堵,起义军硬是没扛住,在汾水那块儿吃了个闷棍,当场就被冲散了。蔡廷锴这一招,硬生生给起义军挖了个大坑。

要站在蔡廷锴自己的角度瞅,这招儿其实也挺有章法。他一边稳住了手里的队伍,自己小命和位置也都没丢,后来还搭上蒋介石这趟车,混得风风火火。1932年,淞沪那会儿,他带着十九路军愣是跟小日本死磕了一把,场面相当热闹,也因此被大家夸成“民族英雄”。这事儿让他在历史上多加了几笔彩。

蔡廷锴为啥带着部队撤离南昌起义?归根结底,政治立场合不上,对陈铭枢那是死心塌地,再加上跟张发奎闹掰了,自个儿对当时的形势也琢磨了一番,这几个因素合起来,把他往那条路上赶。这事儿对起义军说是场大损失,不过对他个人来说,保住了小命和官帽。历史评价他俩极端,现实就这么跟人开玩笑。我们回头看历史,光瞅结局可不行,更得琢磨琢磨人家心里是咋想的、为啥那么做,这样才算抓住了门道。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