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被东北人吐槽方言?郎朗传记片引发争议
  • 足球资讯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姜文被东北人吐槽方言?郎朗传记片引发争议

发布日期:2025-07-27 07:17 点击次数:132

你能想象吗?拍了《让子弹飞》的姜文,这回居然在自己的新片里翻车了。

《你行!你上!》刚在全国各大城市点映完,网上就炸了锅。有人说这是姜文的又一力作,有人直接骂街说这是什么玩意儿。最搞笑的是,一堆东北老爷们儿在网上吐槽姜文的东北话,说听着“贼拉膈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姜文这人吧,31年就拍了7部电影,每一部都想搞个大新闻。《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他一炮而红,《鬼子来了》成了经典,《让子弹飞》更是让观众爽得不行。可这次的《你行!你上!》,说白了就是郎朗的成长传记,结果拍出来的效果,怎么说呢,有点不太对味儿。

最要命的是姜文自己演郎朗他爸郎国任,还硬要说东北话。你想想看,一个北京爷们儿,非要学沈阳话,那感觉就像南方人学北京话一样,听着就别扭。网上有东北网友直接就不干了,说:“大哥,你这说的是啥玩意儿?我们东北人听着都想笑。”

更有意思的是,姜文明明知道自己东北话不行,还偏要硬上。整个电影看下来,你会发现他越使劲儿越假,越假就越出戏。本来郎朗一家就是沈阳人,找个地道的东北演员不行吗?比如于和伟,人家就是正宗东北人,演技也没问题。结果呢?于和伟在片子里就演了个边缘角色,真是浪费。

不过这还不算最大的问题。真正让人受不了的是,这部电影把郎朗成长路上的老师们都给黑惨了。

你想想,这可是郎朗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啊!电影里的父子俩就叫郎国任和郎朗,明摆着就是本人嘛。可是那些教过郎朗的老师呢?第一个老师被说成能力不行,教了几天就教不下去了;第二个老师何赛飞演的欧亚,从严格变成刻薄,最后直接变成了神经病;第三个老师更离谱,葛优演的角色根本就不是老师,是原来老师的爱人,啥也不懂还跟到最后。

到了国外更过分,从音乐老师到学院校长,从指挥到经纪人,全都被丑化成了反面角色。这让人怎么想?郎朗能有今天的成就,难道真的跟这些老师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靠自己天赋和努力?

网上有老师看了这电影直接就怒了,说:“这是什么价值观?尊师重教的传统哪儿去了?”还有人问,郎朗本人看完这电影,还有脸去看望以前的老师吗?

话说回来,抛开这些毛病不说,《你行!你上!》还是挺有姜文味儿的。这家伙就是藏不住那股子狂劲儿,整个电影充满了他的个人色彩。

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这电影里到处都是隐喻。比如说,东北人爱吃饺子吧?可电影里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饺子,郎朗累得要死想吃顿饺子,结果端上来的还是韭菜盒子。这明摆着就是在暗示什么。

还有那个叫欧亚的老师,何赛飞演的。你琢磨琢磨这个名字,欧亚大陆,这不就是苏联吗?电影里这个老师突然发疯,对着墙上的照片骂骂咧咧,时间点还正好是苏联解体的时候。姜文这是想说什么,明白人都懂。

更绝的是那个台湾腔的伯乐老师,找的还是台湾摄影指导李屏宾来演。这么大制作的电影会缺演员?明显就是故意的嘛。这个角色表面上要力捧郎朗,实际上就是想让父子俩分开,挑起内部矛盾。

电影里还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郎朗比赛得奖了,大家庆祝喝香槟,可台词里明说了“没有酒精”。你想想,香槟没酒精那还叫香槟吗?这不就是假酒吗?暗示那些外国佬表面上对你好,其实都是假的。

最明显的隐喻是比赛那段。电影里直接说了,日本第一,俄罗斯第二,第三名宁可空着也不给中国人,你只能拿第四。这哪里是在说钢琴比赛啊,分明就是在说国际地位嘛。

所以后面郎朗弹琴的时候,观众席上一直在喊“干他!”,最后五星红旗升起来,那感觉就像是在说:咱们中国人靠实力说话,你们爱给不给,我们照样能成功。

还有那个指挥家,高傲得照片都只给个后脑勺,意思是你们就配看我后脑勺。面试的时候琴弦还老是断,这不就是在暗示现在的贸易战吗?想卡我们脖子,看我们怎么办。

结果呢?郎朗越弹越好,越来越厉害,指挥家反而主动来联系了。这不就是在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强大了,人家自然会上杆子找上门。

说实话,如果你能看懂这些隐喻,《你行!你上!》还是挺有意思的。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表达一个意思:咱们中国人不用看别人脸色,按照自己的方式也能成功。

不过话说回来,光有这些隐喻还不够。作为一部电影,观众更关心的是故事好不好看,人物立得住立不住。从这个角度看,《你行!你上!》确实比不上姜文以前的作品。

网上现在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姜文这是在下一盘大棋,用郎朗的故事来表达更深层的东西;另一派直接骂他装神弄鬼,一个音乐传记片非要搞得这么复杂干什么。

还有人说姜文太自恋了,明明不适合演这个角色还要硬上。你想想,于和伟这样的东北演员就在剧组里,为什么不用?非要自己上,结果搞得东北观众集体吐槽。

最让人无语的是对老师的态度。不管电影想表达什么政治隐喻,把启蒙老师都黑成这样真的合适吗?郎朗能有今天,说跟这些老师一点关系都没有,谁信啊?

现在这部电影在网上的评价是两极分化。懂行的说这是姜文的野心之作,不懂的说这就是个四不像。到底谁对谁错,可能要等时间来验证了。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姜文这人就是闲不住,总想在电影里塞点自己的私货。问题是,观众买不买账是另一回事。

你觉得姜文这次是玩脱了,还是真的在下一盘大棋?如果是你,会怎么看待这部电影里对老师的刻画?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