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八个交易日封死涨停板,股价飙升96%——西藏旅游(600749)以近乎疯狂的涨势,成为A股市场最耀眼的明星。面对如此陡峭的K线,散户们既眼红心跳,又惴惴不安。 7月24日晚间,公司紧急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直指股票“可能存在市场情绪过热、非理性炒作”,静态市盈率已高达238.16倍,市净率触及3.85倍。但市场置若罔闻,涨停板依旧死死封住。 01 连板奇迹与市场狂热 这场资本狂欢始于7月21日。当天开盘不久,西藏旅游便被汹涌的买盘推上涨停,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截至7月29日,该股已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高达96%,市值从27亿元一路飙升至53亿元。 从交易数据看,这场上涨伴随着明显的资金推动特征。连续涨停期间,该股累计换手率达31.69%,7月24日单日成交金额突破2亿元,涨停板封单金额更达2.81亿元。龙虎榜数据揭露了部分推手——营业部席位在此期间净买入8689万元。 面对股价的异常波动,公司不得不在7月24日、25日连发两份公告,直言股价“剔除大盘和板块整体影响后的实际波动幅度较大”,并明确提醒投资者注意“非理性炒作风险”及“短期过快上涨后的下跌风险”。 02 涨停背后的真实推手 是什么点燃了这波行情?表面看,公司7月15日发布的中报预增公告功不可没。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00万元,同比激增177.6%。但细究发现,增长主要来自出售子公司股权的一次性收益——江西省新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80%股权。 更深层动力则藏在政策红利中。西藏旅游手握稀缺旅游资源,拥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措等国家5A级景区,并正推进阿里地区“一山两湖”5A景区创建工作。而今年6月机构调研中透露的关键信息引发想象:阿里地区入境游客接待量翻倍增长。 这一数据与旅游业乘数效应形成共振。据财通证券研报,我国旅游业产出乘数约为2.4——即旅游业每增加1单位产出,将带动总产出增加2.4单位。在扩内需背景下,这一杠杆效应成为资金追逐旅游股的核心逻辑。 03 击鼓传花下的风险暗礁 盛宴之下,暗礁密布。公司估值已高悬于泡沫边缘——238倍市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即便在旅游板块内部也属“高处不胜寒”。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西藏旅游首次因概念炒作暴涨。今年4月,该股曾因热气球项目被误读为“低空经济”概念股,收获三连板。公司紧急澄清“景区热气球仅为旅游项目,不涉及低空经济”后,股价应声回落。 西藏旅游主要风险指标一览 基本面的脆弱性同样不容忽视。尽管中报预增,但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仍亏损912.24万元。西藏旅游的核心困局在于:景区运营具有强季节性,全年业绩能否持续改善仍是未知数。 04 机构游资的狂欢盛宴 龙虎榜背后,一场游资接力游戏正酣。营业部席位近8700万元的净买入额,揭示短线资金主导的本质。这些“快枪手”的操作模式往往是借利好拉高、高位派发,留给散户的常是一地鸡毛。 耐人寻味的是,在7月24日公司发布风险提示后,涨停板封单不减反增。市场为何对警示视而不见?深层逻辑在于当前资金对政策红利股的极端追捧——但凡沾边“消费复苏”“文旅扶持”概念的标的,都被视为稀缺筹码。 但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今年4月三连板后,西藏旅游股价在随后的两个月内最大回撤超过40%。当概念光环褪去,股价终将回归基本面。 05 散户的生死抉择 面对八连板,散户正陷入两难。追高者担忧成为最后一棒,离场者又恐错失主升浪。此时更需要冷静分析关键指标: 资金动向:密切观察龙虎榜机构席位变化,若出现游资撤退、机构接盘,则行情持续性可能增强量能配合:单日换手率突破15%需高度警惕,可能预示主力派发政策落地:西藏自治区是否出台实质性文旅扶持政策,将决定概念成色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指出:“当上市公司主动提示风险时,散户应比平时更警惕。这通常意味着公司自身都认为股价偏离了价值轨道。” 06 西藏旅游的长期价值底色 剥去涨停光环,西藏旅游的真实价值究竟几何?公司核心优势在于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坐拥雅鲁藏布大峡谷、冈仁波齐等顶级景区。2023年随着旅游市场回暖,公司营收达2.13亿元,同比增长77%,净利润1450万元。 但短板同样明显:区域依赖性强,业绩受西藏旅游市场波动影响大;业务拓展缓慢,2024年曾尝试探索旅游IP衍生品开发,但成效尚未显现。公司要撑起当前53亿市值,仍需在客单价提升、二次消费挖掘上实现突破。 回顾今年4月,当西藏旅游因热气球概念三连板后,公司连夜澄清:“景区内经营的热气球仅为旅游项目,不涉及低空经济”。公告一出,涨停戛然而止。 如今,面对翻倍涨幅和公司明确的风险警示,一位在第七个涨停板追入的散户盯着盘面喃喃自语:“都知道是击鼓传花,但总觉得自己能接到最后一棒。” 市场永远在重演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了主角。当八连板的锣鼓停歇,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守着5A级景区、默默提升游客体验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