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文中涉及人物情感表达为合理推演,基于史实基础;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王府里其他兄弟都想着复辟大清,搞回失去的荣华富贵。 可这个四儿子偏偏要去当什么小学老师。 说什么教书育人比当皇帝有意义,每月58块钱还要养5个孩子。 更气人的是,他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捐了,就留了一样破玩意不撒手。 到死都没人知道,那东西里藏着什么秘密。 01 1918年9月的北京,醇亲王府里传来一阵婴儿啼哭声。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叫爱新觉罗·溥任,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异母弟弟。 说起来这孩子的出身真不简单。他爷爷是道光皇帝,奶奶是慈禧太后,大伯是光绪帝,哥哥是宣统帝。按血统算,这妥妥的皇族正宗。 可这会儿,大清朝早就完蛋6年了。 醇亲王府虽然还叫王府,但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呼风唤雨的地方了。府里的太监宫女走了一大半,金银器皿也变卖了不少,连平时的伙食都比不上从前。 溥任的父亲载沣,曾经是清朝最后的摄政王,手握天下大权。现在成了个彻头彻尾的闲人,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看戏,写写字画画画。 这个前摄政王倒是想得开。辛亥年那会儿,他主动交出兵权,带着家人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早就看透了这些虚名浮利。 小溥任从小就跟着父亲生活,耳濡目染之下,也养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他不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娇生惯养,反而很懂事,从不给父亲添麻烦。 1931年那会儿,日本人在东北扶植溥仪建立满洲国。载沣带着溥任去长春看望大儿子,结果被日本人软禁了。 那段日子可真不好过。日本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把他们当囚犯看管。载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知道再不走,父子俩就真的走不了了。 溥任虽然年纪不大,但脑子灵活。他想了个办法,故意在溥仪面前装病,日本人见状放松了警惕。趁着夜深人静,父子俩偷偷坐上了回天津的火车。 这一逃,让载沣彻底看清了时局。他对溥任说,咱们家的富贵早就是过眼云烟了,以后的路,得靠自己的本事走。 从那以后,载沣再也不提复辟的事,专心在家教育儿子。他告诉溥任,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出身高贵就看不起别人,更不能靠祖宗的荣光过一辈子。 02 1947年,载沣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把醇亲王府的文物变卖,创办一所小学。 消息传出来,王府里的下人都炸了锅。这些文物可都是传家宝啊,就这么卖了?太可惜了! 可载沣主意已定。他把溥任叫到跟前说,咱们家的东西再值钱,也比不上能培养出几个有用的人才。与其让这些宝贝在库房里发霉,不如拿来办学校,造福百姓。 溥任完全赞同父亲的想法。他主动承担起校长的职务,亲自操持学校的各种事务。 竞业小学就这样在醇亲王府里开办了。学校刚开始只有几十个学生,溥任把王府里的旧家具改造成课桌椅,亲自站台授课。 那时候的溥任,白天教书,晚上备课,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有人问他,您堂堂王爷之子,何苦受这个罪? 溥任笑笑说,当老师有什么苦的?能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学到知识,这比当什么王爷强多了。 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好,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竞业小学有200多个学生,成了当地有名的好学校。 载沣担任董事长,溥任当校长,父子俩齐心协力把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来上学的孩子家长都说,这学校的老师特别负责任,孩子在这儿能学到真东西。 可谁能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校长,竟然是清朝的王子呢? 03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又变了,溥任面临着新的选择。 有人劝溥任把学校保留为私产,这样至少还能保持一定的地位和收入。可溥任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他主动找到相关部门,提出要把竞业小学无偿移交给国家,改为公办学校。教育事业应该为人民服务,不应该成为个人的私产。 就这样,溥任从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公办教师。他的月工资只有58块钱,要养活一家5口人。 这点钱在当时算不上多,溥任一家过得相当清苦。可他从来没有怨言,依然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 同事们都说,这个老师特别奇怪。他明明可以凭着自己的出身要求更好的待遇,可他从来不提这些事。而且他的知识面特别广,古今中外什么都懂,教起书来深入浅出,学生们都爱听他的课。 更让人意外的是,溥任竟然开始往外捐东西。 1951年,他整理父亲载沣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醇王府的金印、乾隆皇帝的亲笔字画、慈禧太后的墨宝,还有一整套《二十四史》等古籍。 这些东西随便拿出一件来,都能换一大笔钱。可溥任看都不看,直接捐给了国家。 同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您这是何苦呢?留着这些东西,您的日子能好过很多啊。 溥任摇摇头,这些东西属于国家,属于人民,放在我这儿就是浪费。 1983年,他又捐出了御题砚和皇帝画像。1997年再次捐献古今图书211册。1998年又捐献了一批珍贵图书。 几十年下来,溥任捐献的文物价值连城。可他自己依然住在破旧的平房里,过着最朴素的生活。 邻居们都知道他是个好老师,热心肠,爱帮助人。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头,竟然是清朝的王子。 晚年的溥任还用自己的书画作品筹集善款,设立了友之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当有人问起这事,老人总是乐呵呵地点头,眼里闪着光芒。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溥任把什么都捐完了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个把所有珍宝都捐给国家的老人,房间里竟然还收藏着各种各样的石头。大的小的,什么形状的都有,摆得满屋子都是。 有人曾经问过他为什么喜欢收集石头,溥任总是笑而不答。更奇怪的是,他的房间里始终挂着一幅字,从来不肯拿下来。 这幅字看起来很普通,既不是什么名人字画,也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古董。可溥任对它却宝贝得不行,连清洁工打扫卫生都不让碰。 这幅字到底写了什么? 为什么溥任宁可把价值连城的文物都捐了,也要守着这样东西不放手? 直到2015年4月10日,97岁的溥任在北京去世,这个秘密才被人们知道。 04 原来,溥任并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捐完。在他那间简朴的房间里,始终挂着的那幅字,竟然是他的祖父第一代醇亲王奕譞亲手写的治家格言。 上面写着这样几句话: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奕譞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道光皇帝的第7个儿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按说地位够高了吧,可他偏偏最怕卷入斗争。 当年慈禧太后要立他的儿子载湉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奕譞吓得不行。他知道这是福也是祸,一个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他写下了这副家训,告诫后代子孙,财富和权势越大,招来的祸患也越大。做人要知足,不能贪心,更不能恃富凌人。 这副字对溥任影响很深。从小时候起,祖母叶赫那拉·婉贞就经常指着这幅字教育孙辈们,让他们记住先人的教诲。 溥任把这些话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他拒绝复辟,甘当平民,捐献文物,资助贫困学生,都是受到了这个家训的影响。 在他看来,祖先留下的最宝贵财富不是那些金银珠宝,而是这种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品德。 所以,当别人都觉得他傻的时候,他心里其实清楚得很。那些外在的财富早晚会失去,只有内心的品格才能伴随一生。 1991年,溥任和二哥溥杰一起将书画款10000元捐给了北京郊区檀营满蒙小学。同年安徽、江苏发大水,他又向灾区捐了5000元。 1994年,兄弟俩合作的书画在日本卖了60万日元,回国后全部捐给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1996年,他去密云县视察民族教育,当场向古北口满回民族小学捐款,学校聘请他为名誉校长,并用这笔钱设立了友之奖学金。 1998年,他又向这所学校捐赠了10万元。 有人算过账,溥任这一辈子捐出去的钱物,够他过上相当富裕的生活了。可他偏偏选择了清贫。 05 溥任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更多细节。 这个把价值连城的文物都捐给国家的老人,生活简朴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住的是破旧的平房,家具都是最普通的,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可他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不是如何当王爷,而是如何做人。 溥任的侄子金毓嶂后来回忆说,四叔这一辈子,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相比之下,溥任的选择和他大哥溥仪形成了鲜明对比。溥仪一生都在想着复辟,最后沦为日本人的傀儡,晚年才彻底醒悟。而溥任早就看透了这一切,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2015年4月10日,这个低调了一辈子的王子安静地离开了人世。100多位清朝皇室后裔前来致哀,大家这才知道,末代皇族的最后一个溥字辈走了。 他没有留下什么轰轰烈烈的功绩,也没有积累什么惊人的财富。但他留下了一个启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是金钱?是权势?还是内心的平静和品格的高尚? 溥任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正如他始终珍藏的那副家训所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 现在那些靠着祖宗荫庇过日子的富二代、官二代们,看到溥任的选择会怎么想?这个本来可以躺在祖宗功劳簿上享福的王子,偏偏选择了最朴素的人生。 那副破旧的家训现在还挂在他曾经住过的房间里,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可那些话却比任何珍宝都珍贵。 史实来源: 查证说明:本文主要依据北京文史研究馆资料、《法制晚报》2015年4月报道、《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相关报道、爱新觉罗宗谱网记录等史料整理而成。溥任生平事迹、捐献文物记录、竞业小学创办过程均有史实依据,醇亲王奕譞家训内容为历史记载,力求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