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祭祀张灵甫,粟裕长子大怒,写信怒斥:历史正义岂可颠覆?
  • 足球资讯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公开祭祀张灵甫,粟裕长子大怒,写信怒斥:历史正义岂可颠覆?

发布日期:2025-07-30 09:48 点击次数:79

孟良崮,本该是纪念解放军烈士的地方,却近年出现奇怪一幕:有人跑到这里,公开祭拜当年被歼灭的国民党将领张灵甫。

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一个既是民族英雄,又在内战中与人民为敌的人物,我们到底该怎么看他?

粟裕将军的长子粟戎生,对此无法容忍。他亲笔致信山东军区,质问道:“难道打张灵甫打错了?难道不该歼灭74师吗?”

这话问得太直接了。它不仅仅是个人崇拜那么简单,更深层的是对那场战争正义性的挑战。

它迫使我们面对一个难题:当历史人物同时背负英雄与敌人的双重身份,我们该如何选择性地记忆和纪念?

撕裂的身份

要聊清楚这场争议,得先看看张灵甫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扁平的符号,而是个复杂的矛盾体。

张灵甫曾考入北京大学,后来又进了黄埔军校四期。这说明他不仅有文化,还有军事素养。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确实立过功。比如在武汉会战、德安大捷等战役中,他表现英勇,名气也因此打响。

这些抗战功绩,成了今天一些人把他捧为“抗日名将”的底气。网络上,甚至有人把他当偶像追捧。

然而,张灵甫还有另一面。1935年,他曾因家务事,开枪打死了妻子吴海兰,为此还坐过牢。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手段被指非常残忍。据说,他曾因在村民家发现红色五角星鞋垫,就下令屠杀全村人。

张灵甫的部队还搞过“纵兵抢粮”那一套,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苦不堪言。

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他的整编第74师是解放军的劲敌。无数解放军战士,就是倒在他的枪口之下。

一边是抗日有功的将领,一边是内战中血债累累的敌人。张灵甫的这两种身份,几乎无法调和。

正是这种强烈的身份反差,为今天的孟良崮祭拜风波埋下了伏笔。

地点:冲突放大器

如果这场争论只停留在网络上,也许不会闹得这么大。真正让矛盾激化的,是祭拜的地点——孟良崮。

1947年,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这里爆发。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全歼了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

张灵甫也在这场战役中兵败身亡。孟良崮,成了我军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标志性地方。

战后,在张灵甫被击毙的山洞外,特意刻上了“击毙张灵甫之地”几个大字。这是对胜利的直接宣告。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起了孟良崮烈士陵园,专门纪念那些为这场胜利牺牲的解放军将士们。

后来,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也安放在了陵园里。陈毅、粟裕的雕塑,也矗立在此,陪伴着长眠的烈士。

所以,孟良崮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场遗址。它承载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记忆,是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圣地”。

选择在这里祭拜被歼灭的敌方主将,这就像是在胜利的纪念碑下,公然为失败者招魂。

这种行为,直接挑战了烈士陵园存在的正当性。这才是粟戎生将军之子怒不可遏的深层原因。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关乎到一场战争的正义性,关乎到无数烈士的尊严。

记忆的较量

孟良崮的祭拜争议,背后其实是两种对历史记忆的较量。一方,是粟戎生所代表的立场。

他们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守护者。他们捍卫的是革命的价值,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意义。

另一方,则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或者说对历史认知有所偏差的一些民众。他们容易把历史人物“偶像化”。

有时,他们会盲目跟风,忽略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严肃性。

家人基于血缘亲情去祭奠逝者,这本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如果这种祭奠行为上升到公共层面,并且选择在孟良崮这样极度敏感的地点,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它触碰了整个社会共同记忆的底线,引发了关于历史解释权到底该归谁、如何行使的问题。

结语:守住底线

孟良崮的这场争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绝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

纪念历史人物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绝不能乱了套,模糊了是非界限。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当然值得肯定,也应该在抗日战争纪念馆中有他的一席之地。这是对事实的尊重。

可是在孟良崮,这片埋葬着无数因他而牺牲的解放军烈士的土地上,任何对他的公开祭拜,都是对历史的歪曲。

这更是对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的亵渎,是对烈士家属情感的极大伤害。

这无关狭隘,而是为了守护一个国家的历史叙事,确保其逻辑上的自洽,以及情感上的底线不被突破。

只有正视历史的全貌,清清楚楚地划清功过是非,我们才能真正与复杂的过去达成和解,走好未来的路。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