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伟人高瞻远瞩,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派志愿军入朝协助作战,在他心中,指挥官的人选无疑为林彪。 可林彪却拒不入朝,称自己身体不好,无法带病作战。 多年后,聂荣臻才说出真相:他那是心理病! 艰难决策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两日后,杜鲁门公开宣布入侵朝鲜。 美国基于其冷战策略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公然派出大批军队入朝,支持南方,迫不及待让朝鲜半岛战火继续蔓延,朝鲜由内战转为抗击侵略作战。 同时,派遣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在高雄、基隆港口,虎视眈眈,公然干涉我国内政,阻止解放军渡海。 彼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反帝反侵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终于迎来了和平,可美国此举,无疑是要将战火重新烧到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毛主席眉头紧锁,他在思考,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关乎新中国的命运和四万万国人的生死。 伟人手中拿烟,仍在犹疑。 良久后,他掐灭烟头,决定已出:“把林彪叫回来吧,朝鲜打起来了”,主席沉吟道:“美国人在我们家门口玩火,鸭绿江的太平只怕不保啊”。 陈明利害 林彪奉命自广州来到北京,伟人在中南海见他。 主席住处书房内,毛主席开门见山:“朝鲜打起来了,我这几天睡不着啊”主席招呼林彪坐下,他继续说到“美国狼子野心,我们只有一条路走,那就是入朝协助朝鲜同志抗击侵略”。 林彪是反对入朝作战的,他赶忙问到:“这样会不会把战火烧到我国?” 主席早就想到林彪会问这个问题,很多同志都在担心这个问题,这也是主席迟迟未下决断的原因之一。 可伟人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是他经过分析之后认为唯一可走的路。 “美国出师无名,真要大战,还有苏联,美国敢不敢冒这个险还不一定”,伟人的目光是高瞻远瞩的,“可如果打到鸭绿江,那什么时候跨过来,就全看美国脸色了”。 林彪没有说话,看来主席已经有了决策,而他也已经明白主席让他回来的目的。 第一人选 既然不得不打,那就一鼓作气,打赢它。 要出兵,就得选好带兵的人,主席此时将林彪从广州召回,其用意已经很明显。 “林彪同志,此次领兵,我考虑你是最适合的人选” 主席此言是深思熟虑过的。 林彪此时是第四野战军统帅,四野起家于东北,“东北边防军”组建基本就是四野主力转化而来。 林彪熟悉东北环境,而朝鲜气候与东北相似。 老部下、旧环境,林彪入朝作战,可谓顺理成章。 而且林彪的作战能力优秀,是有名的常胜将军,毛主席曾说他打仗又刁又狠。 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是他经典的战役。擅打经典战,且少有败仗。 林彪也是一位优秀的统帅,大兵团战役的军事奇才,帅过百万兵团。 而且林彪与朝鲜人民军官兵比较熟悉,他指挥过朝鲜战士,入朝作战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有优势。 主席以为这件事可以就这样定下来,却不料林彪会拒绝。 称病拒绝 听完主席的话,林彪却没有立即说话,他不善言辞这件事早已经是名声在外。很多人说林彪说话像电报一样,惜字如金,除了战场上讨论战术之外,生活中说话基本都有些讷。 主席也知道这一点,对于林彪没有立即回话这一点并未做计较,他在等林彪的决定。 不一会,林彪开口了:“主席,我身体不好,恐怕不能胜任”。 林帅身体不好这件事,主席也是知道的,实际上他在召回林彪之前,已经着人打听过林彪的身体情况,得到的回复是有些旧疾,问题不大。 林彪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头疼、失眠,也怕光、怕风,确实是要不了命,但也让人十分心烦。 此时,他更是满脸愁容地对主席说:“近期总是睡不了,吹不得风,头也痛”他捧着肚子,“肠胃也开始闹,消化不好”。 主席吸着烟,没有看林彪。 拿不准主席的想法,林彪接着说:“从上井冈山起,我就在主席教诲下各处征战”他的语气显得非常诚恳,“条件艰苦,一身是病,主席需要我,可我这身体却不争气”。 林彪一脸不安,他今天的话却比平时多一些。 “我对美军的作战特点不够了解,如果病中出征,恐怕会贻误战机”。 推荐人选 听到林彪的话,主席也明白这件事已经是强求不得,林彪入朝的事情,只能就此作罢。 “你身体不好,入朝了也无法作战,先好好养病吧”。 听到这话,林彪放下了心。 可人员未定,主席面容上仍愁云未散,林彪称病,他一时还想不到合适的人选。 定了心的林彪此时也已经没有了疑虑,他向主席推荐了一个人。 “主席,我认为可以派彭德怀同志去”。 听了这话,主席也心有所动,彭总指挥过大战役,有指挥才能,他去也可以。 其实,毛主席也知道林彪是在借故称病,实际上,他是不想去,或者说,不敢去。 心理病 聂荣臻元帅以后来撰写回忆录时曾提到,林彪不愿意去朝鲜,其实是“心理病”。 在回忆录里,聂荣臻记录,林彪其实反对出兵朝鲜。 对于主席安排他去朝鲜作战的决定,他并不想接受。 在聂荣臻那里,林彪不去朝鲜,不是因为反对入朝,也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害怕。 他写到:“过去我们一起共事,没看到过他那么怕”。 聂帅对此评价是“奇怪得很”。的确,沙场百战的林彪这次怎么会这么怕? 邓小平后来也说:“他是怕美国”。 林彪虽然一直身体不好,但却没有严重到上不了战场,他称病,确实是为了避开入朝。 他怕美国的先进武器,也怕打败仗。 聂荣臻所指的“心理病”实际就是林彪的“恐美心理”。 林彪早前在苏联养病时,就已经从苏联特意了解过美国的机械化作战, 他深知美国的厉害,也因此,对战争的胜负没有把握。 林彪打过许多胜战,可他却害怕打败仗,虽然他经常对下属说,胜败是常事,但就因为他心中十分在意,才会如此强调胜败。 当时,许多传言传入他耳中,说他是危局美国,不敢出征,林彪恼羞成怒,大发脾气。 为了强调自己确实是有病在身,此后,林彪不仅再次远赴苏联养病,甚至在授衔元帅时也称病未参加。 直到一次主席探望,发现“病中”的他红光满面,精神甚好,与他自己的描述大相径庭,这才知道,原来当时是畏美的心理病,而“一病几年”,也是一场心理病,畏的是流言。 彭帅临危受命 与林彪畏美国如虎不同,彭德怀果断接受了主席派遣的任务。 接到入京指令时,彭总还不知道此行目的为何,他来到中南海时,商议入朝的讨论会 已经接近尾声,主席让彭总回去好好想想,第二天再给答复。 辗转反侧一夜,彭德怀深知入朝作战凶险万分,他国国土、机械化的强敌、严峻的环境等等,一切的不利因素都在告诉他,此行未必能赢,也未必能回来。 自从红军长征途中确定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后,彭德怀对于主席非常敬佩,他知道,主席的考虑是对的,出兵援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做题,不仅要做,还得赢。 第二天的会议上,彭德怀激动地说:“美国摆军台湾和鸭绿江,随时都能上门发动侵略”。 彭总坚定了信心,他向主席和中央表态:“此次作战,我义无反顾!” 相比于林彪的畏首畏尾,彭德怀却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看淡生死、名誉,只言国家安危。 彭德怀在自传中写道:“老虎是要吃人的”此言自然指的是美国,“威胁我东北,控制我台湾”,他直言,什么时候吃人,取决于老虎,如果让步,无异于虎口下生存。 最终,在“保和平、卫祖国”的信念中,志愿军同侵略者殊死搏斗,粉碎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事,最终也结正义之果。 结语 一场战役,一个指挥,两位人选,做出的决定却大相径庭。 林彪一生胜仗无数,却在抗美援朝一战上,未战先畏战,也可以说是一大憾事。 个人之荣辱与国之大义相比,何其微茫。 从古看今,对待吃人的老虎,怕是不行的,如果畏惧它,那何时被吃就只能看老虎的胃口,而我中华大地,决不能在虎口之下惴惴谋食。 今日之和平不易,守住这方和平,仍需我辈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建设祖国,实现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