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太平洋彼岸的阿拉斯加,寒风凛冽,却无法冷却全球对一场即将到来的会晤的炽热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两位地缘政治的“老炮儿”,将在此地进行自2021年以来美俄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接触,也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首次“普特会”。特朗普高调宣称,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已“非常接近”达成协议,这番言论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期盼和平的全球民众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却也在乌克兰和欧洲国家之间激荡起复杂而不安的情绪。 此次会晤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俄罗斯通过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提出的两阶段停火方案。第一阶段,乌克兰需从顿涅茨克撤军并冻结战线;第二阶段,普京与特朗普将就最终和平计划达成一致,随后才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谈判。这种“先大国、后小国”的谈判路径,无疑将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置于美俄双边交易之后,使其在自身命运的决定权上处于被动地位。乌克兰方面“原则上不反对任何提议,但停火是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先决条件”的表态,以及泽连斯基急切呼吁欧洲参与谈判的姿态,无不暴露了其在自身命运面前的深层无力感。欧洲官员对俄方要求乌克兰做出重大领土让步的提议表达了强烈保留意见,他们担忧这等同于默认武力改变现状的合法性,这不仅侵蚀乌克兰主权,更可能动摇国际法体系的基石。 这种谈判模式,赤裸裸地反映出大国政治在处理地区冲突时对小国主权和国际法体系的潜在“结构性忽视”。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就,从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到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大国强权下的“和平”往往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将弱者的命运置于强者的棋盘之上。此次阿拉斯加会晤,普京显然希望借此突破西方制裁的围堵,重塑俄罗斯的国际地位;而特朗普则急于通过外交突破,兑现其“迅速解决俄乌冲突”的竞选承诺,以期提升国内支持率。阿拉斯加作为会晤地点,其曾是俄罗斯领土的历史背景,更暗示了美国希望达成一项“大交易”的战略意图,仿佛在重演一场历史性的“购买”。然而,这种由大国主导的“和平”,其合法性和持久性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因为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冲突核心受害者的声音。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但真正的和平,绝不能以牺牲主权、践踏国际法为代价。当大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准则之上,被“协商”的和平,只会播下更多冲突的种子,为未来的动荡埋下伏笔。阿拉斯加的冰冷空气中,全球亿万人的心弦正被牵动,他们凝视着这场大国博弈,期盼的不是一场短暂的停火,而是一个真正尊重主权、维护正义的持久和平。否则,历史的教训将再次证明:没有小国尊严的和平,终将是海市蜃楼,一场注定破灭的幻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