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突然放行22岁以下青年,是深谋远虑还是前线顶不住了? 基辅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让人捉摸不透的味道。就在乌军总参谋部还在国会山声嘶力竭,哭喊着前线十二个旅的编制都快凑不齐,急需十二万条生龙活虎的汉子去填战壕的当口,泽连斯基却大笔一挥,用加粗的黑体字向全世界宣告:二十二岁以下的年轻人,你们自由了,可以走了。 这道命令,就像在早已沸腾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要知道,自打战火烧起来,那道“十八到六十岁男性不得离境”的铁闸,就死死地焊在乌克兰的国门上。现在突然给最年轻、最有活力的那拨人开了个口子,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别看这只是个政策微调,里头的学问可深了。这背后,是快要压不住的国内怒火。最近半年,乌克兰社交网络上,那些强制征兵的视频,比前线的战报传得还快。与其说是征兵,不如说是“抓丁”,画面一个比一个触目惊心。 在利沃夫,征兵站的军官们把“免役”做成了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明码标价,从三万到八万美元不等,就能换来一张“自由通行证”,甚至连“前线轮岗证明”这种东西都能伪造。消息一出,愤怒的农夫开着拖拉机,直接堵死了征兵站的大门,把那些脑满肠肥的军官拖到广场上示众,那场面,比中世纪的审判还热闹。 更让基辅脸上无光的是那些在手机里疯传的短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一个年轻人正在家里过二十岁生日,唱着歌吹着蜡烛,一群迷彩服壮汉破门而入,像拖麻袋一样把他从亲人身边拽走。哈尔科夫,两个大学生为了躲避街头的围捕,情急之下一跃而下,从三楼跳下摔断了腿。 这些画面,每一帧都是对泽连斯基政府公信力的无情鞭挞。民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在支持率上。七月份,他的支持率应声下跌五个百分点,创下了去年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怒火之下,是更深层次的恐惧——一个国家未来的凋零。强制征兵像一把无情的镰刀,不仅在收割前线的生命,也在收割着教室里的未来。最新的数据显示,跟战前相比,乌克兰高校的注册率暴跌了四成还多,而十八到二十二岁这个黄金年龄段的男性入学率,更是惨不忍睹地跌落了将近七成。 许多大学的理工科专业,比如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几乎已经招不到男生。课堂里空荡荡的座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国家的悲哀。乌克兰的教育界人士忧心忡忡,再这么下去,别说打赢战争,就算战争明天就结束,国家重建连个像样的工程师都找不出来。这无异于在啃食未来的“种子粮”,为了眼前的苟活,押上了整个民族的明天。 国内的火烧眉毛,国外的压力也像山一样压过来。欧盟那边,嘴上说着支持,身体却很诚实。七月份的议会报告,不轻不重地把“公民迁徙自由”这个条款,和乌克兰入盟的谈判进程挂上了钩。言下之意很明白:想加入我们这个“文明大家庭”,就得按我们的规矩来,哪怕是在打仗,人权也得有个样子。 话说得最直白的,是波兰总理。在维尔纽斯峰会上,他几乎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敲打基辅:“你们总不能让整整一代年轻人,都消耗在泥泞的战壕里,这不符合欧洲的价值观。”这话的分量,泽连斯基掂量得清清楚楚。 波兰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作为西方军援进入乌克兰最主要的中转站,波兰境内三十二个武器仓库,几乎撑起了乌克兰前线的半边天。超过六成的西方援助物资,都要经过波兰那条生命线。就在泽连斯基宣布新政的前三天,波兰方面突然以“道路维修”为由,临时关闭了关键的杰格日涅茨边境口岸。 这个动作的潜台词,连街边的孩童都看得懂。超过两百辆满载军火的卡车在边境排起长龙,动弹不得。这哪里是修路,分明是在给基辅上眼药,一场心照不宣的“软性最后通牒”。面对这种近乎摊牌的施压,一心想挤进欧盟大家庭的泽连斯基,除了让步,别无选择。 然而,总统在前门笑脸迎客,将军们却在后门紧锁眉头。泽连斯基的这道命令,直接把军方逼到了墙角。前线兵力匮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国防部几乎是连夜开会,火速修改了征兵条例,把二十二到二十五岁男性的兵役登记期限,从原本的九十天,一口气砍到了三十天。 这种“上游开闸,下游筑坝”的拧巴操作,把乌克兰军政高层的深刻裂痕,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世人面前。总统需要安抚民心、讨好西方,来换取政治资本和外来援助;而将军们则盯着地图上不断失血的防线,只想要人,更多的人。这种矛盾,几乎让人闻到了当年泽连斯基和前总司令扎卢日内之间那种紧张对峙的味道,那段不愉快的历史幽灵,似乎又在基辅上空盘旋。 说到底,这次看似人性化的政策调整,不过是乌克兰当前致命困境的一次集中爆发。它像一个走投无路的赌徒,想靠强制征兵这条路走到底,却发现民众的耐心已经耗尽;想转身拥抱西方,换取救命的援助,又必须在国防的要害上割下一块肉。泽连斯基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演员,试图在民怨、西令和军令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危险的平衡点。 可战争这头吞噬一切的巨兽,从来不相信什么中间路线。 随着凛冬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这场豪赌的风险也日益清晰。假如特朗普和普京的潜在会面无法带来停火的曙光,俄军在哈尔科夫和扎波罗热方向集结的重装甲集群,很可能会在严寒中撕开新的口子。届时,欧盟的援助承诺也出现了动摇的迹象,德国和法国已经公开表示,将削减2026年对乌克兰的援助预算。当战场的压力和经济的困境同时达到顶点,今天被放走的这些年轻人,明天会不会就变成压垮这头疲惫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人知道答案。 我的看法是,这并非什么高瞻远瞩的战略妙招,而是一次被逼到墙角的无奈妥协。它用一个短期的政治解药,换来了一剂长期的战略毒药。这恰恰说明,这场残酷的消耗战,已经把乌克兰逼入了一个无论怎么选都是错的绝境,国家的神经,正在被一点点地磨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