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郑州再次被暴雨吞噬。中午12时许,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仅仅两小时,中原区市政府站降水量飙升至122.4毫米,金水区庙李站小时雨强高达81.8毫米,而二七区陇海路下穿京广铁路涵洞的积水深度更是触目惊心地达到297厘米。曾是2021年“7·20”特大暴雨“伤疤”的京广路隧道,再次因积水深重而被迫关闭。有司机被困车内,水面10分钟内逼近车窗,新能源车在水中挣扎,险些酿成悲剧。市民的惊慌与无奈,最终汇聚成一句沉重的叹息:“怎么又淹了?”这不仅仅是对天灾的抱怨,更是对城市防洪能力、应急响应机制,乃至城市治理深层逻辑的强烈质疑。 这场暴雨的重演,无疑将郑州在“7·20”特大暴雨后所做的一切努力,再次置于公众的审视之下。彼时,郑州痛定思痛,承诺要打造“海绵城市”,提升防洪排涝标准。我们看到了官方的积极姿态: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将应急响应从四级提升至三级,并果断采取“五停”强制管控措施。郑州市市政设施事务中心也修订了《2025年防汛应急工作预案》,新增了“三十分钟应急处置布防圈”和“跨区域联动应急处置”等防线,并对全市59处易积水点位进行了专项清淤疏挖,甚至引入了“龙吸水”高效排水泵和排涝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然而,当京广路隧道依然是那道无法逾越的“鬼门关”,当新能源车在水中熄火的风险依然高悬,这些“看得见”的工程投入和“听得到”的预案升级,为何仍未能完全消弭市民“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深层担忧? 市民“又淹了”的叹息背后,绝不仅仅是对城市防洪能力和应急响应的直接担忧,它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对城市治理透明度、责任落实以及信息公开的强烈不满与信任危机。2021年“7·20”暴雨后,国务院曾成立调查组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问责追责,河南省委原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因此被问责,这在当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公众对责任追究的期待。然而,此次内涝的重现,却再次触动了公众对“钱花到哪里去了”、“改进是否到位”的敏感神经。根据审计报告,2021年河南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1200亿元,其中郑州占95.5%。公众有权知道,这笔巨额损失之后,投入的防汛资金具体流向何处?海绵城市建设的数千亿投入,为何在极端天气面前仍显脆弱?相关审计报告的公开程度,以及对失职渎职行为的持续问责,都成为影响公众信任的关键要素。当信息不对称,公众对治理效能的感知就会降低,进而转化为对城市安全和治理水平的深切期待与质疑。这种信任的裂痕,远比物理上的积水更难消退。 在极端气候事件日益常态化的背景下,城市治理必须彻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脚”的工程思维,真正转向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建设,从而重塑市民对城市安全的信任。这不仅要求我们持续加大对地下基础设施的投入,弥补历史欠账——毕竟,全国9.1万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网中,相当一部分已是“高龄”且设计标准低下。我们更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例如德国在地下空间开发和综合管廊建设上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日本东京在地震风险防控中“管理革新+工程优化”的系统性策略。 具体而言,郑州应构建一个“全周期管控、全要素统筹、全主体协同”的现代化风险治理体系。这意味着: 全周期管控:从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到处置、恢复,形成闭环管理。引入水动力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极端降雨场景,动态优化应急预案。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已编制《郑州市竖向专项规划(2023-2035年)》,旨在通过精绘三维“安全底盘”和“1224”管控体系,从源头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效能,这正是向全周期管控迈出的关键一步。全要素统筹:打破技术、空间、生态等要素的割裂状态。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仅是“绿色海绵体”的堆砌,更要与“灰色管网系统”协同设计,提升地下空间的防洪标准。雄安新区“百年一遇+30%冗余”的设计标准,以及广州、上海等地已有的内涝预警系统,都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化应用范本。全主体协同: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生态。政府应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关于防汛投入、项目进展和效果评估的审计数据,让公众的监督权得到充分行使。同时,鼓励市民参与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例如推广“雨水花园”等微更新项目,让每个社区都成为城市韧性的细胞单元。 面对“又淹了”的追问,城市治理的答卷不应止于工程修补,更在于构建一座能自我学习、自我修复的“生命体”。这需要政府以更彻底的透明、更坚实的责任、更充分的信息公开,与市民共同筑牢人民城市的安全底线。毕竟,一个真正安全的城市,其核心不在于高楼的巍峨,而在于地下脉络的通畅与韧性,以及市民对这座城市最深沉的信任。当信任重建,城市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宏伟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