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害怕打仗?事实上怕的不是战争,而是怕老百姓再过苦日子 翻开中国近现代的画卷,战火硝烟始终挥之不去,百姓苦日子刻骨铭心。当下,很多人心里会有个疑问:中国如今国力不弱,军力也不差,为啥总是强调和平,到了关键时刻,总也不愿轻易迈进战争的门槛?一字一句翻来覆去,归根到底,就一个“怕”字。可怕的不是流血,不是短暂的牺牲,而是——百姓的安乐日子再被摧毁,满地苦难再来一次。 战争历史,残酷没商量,普通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鸦片战争,洋枪洋炮轰开国门,老百姓惨遭剥削,一轮轮苛捐杂税压下来,多少人饭都吃不上。走个街口,听到的都是外商洋行特权、地皮被占、银子被抢的故事。后来接踵的甲午、八国联军这一串外战,伤的、饿的、死的,全是奔命的普通人家。大户也难独善其身,何况寻常百姓。 最不堪回首的是抗日那几年。哪家没逃过亡,哪户没失过亲?南京城被占那场屠杀,血腥冲进无数家门。几千万同胞流离失所,孩子饿死街头,老人哭断肠。粮仓空空,城市一夜变废墟。八年烽火,多少老祖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遗嘱:“宁可饿死,也不要再打仗。”这句分量有多重,那代人心里最清楚。 解放前后,连年内战没消停过。东北、华北、江南多少村镇一场仗下来房子全塌了。孩子抢着掏野菜,姑娘进山采树皮充饥。谁家不盼个能睡安稳觉的夜晚。打仗是英雄气概,扛枪是男儿本色,可打烂了的土地、断了的稻谷、生病的爹娘,哪个不让老百姓心软? 新国家站起来后,领导们见过的苦太多,脑子里头装的都是怎么让百姓过好点。毛主席有句话总被提起:“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最终目的是啥?还是为了百姓过好日子。”一边建国家一边捂紧钱袋子,营地里吃小米粥也不惯着自己,怕影响生产,怕再陷进战坑里。战火教训烙在人心,没人愿干那些旧账再添新债的事。 看现在的中国,空气里飘的都是安稳的味道,夜里万家灯火,那灯火是和平攒出来的。改革开放几十年,从裤腰带勒到小康饭桌,各行各业拼到骨头里。家家有电视、手机,孩子在学校学着新课本、学着外语。厂子里加班是为了挣钱,乡下的庄稼都是订单农业。日子来得太难,没一个人想再赌这一把。 全世界都在看,哪里有仗打,哪里就有穷人哭。前些年中东那边炮声不断,难民潮一来千里奔逃。乌克兰局势一动,粮价飞涨,能源风声鹤唳。工厂一停产,就是几百万工人吃不上饭。世界变了,人口红利消耗不起,你要打仗,不光是士兵上阵,背后还要有吃饱肚子、铁轨通畅、工厂搅足马力的支撑。真要乱套下来,别说炒股炒房,普通人连口大米都难,谁受得了这个。 中国一年出口几十万亿人民币,全球多少国家买中国货。北京港、上海港夜里灯火通明,港口码头一歇,影响的不是一家公司,是几十万人。外企停了、投资没了,工人躺家,今年买的新车、去年换的家电,通通都得省着用。物价一涨,生活倒退二十年,孩子的兴趣班、老人的理疗卡,样样都成奢侈品。 大国拼的是长远、是格局。中国推和平,不是嘴硬也不是软,心里那杆秤,分得清什么是真利,什么是假勇。真有需要扛枪护家时,没人怂;但现在,能用经济、话语、技术拼,那就少流一滴血,少倒一户炊烟火。每家每户都想着早点攒一套房、孩子读上好学校,你要问他怕不怕打仗,回头就一句,怕的不是仗,是怕过上一轮旧苦日子。 中国文化,骨子里讲“和为贵”,不爱无端动手。老一辈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安稳是大事,战争、扩张其实是权宜之计。现在,稳生意、稳饭碗,孩子该读书、老人该看病,那才是真战场。新时代官员提“一带一路”,拉着邻居一块挣钱,路修通、人走动、货流转,挣钱比打仗管用,不伤和气。谁真想打仗?只是没路选了才上路厮杀。 很多人说,军事强了应敢亮剑。可真懂的人知道,能赢仗最关键是国民不想回到穷困里。从不打无把握的仗,更不打让孩子们断粮的仗。中国的勇气,在“忍得住不打”,不是怕,而是顾。没人会忘掉历史上的苦,谁还愿孩子再穿开裆裤里掏野菜,谁愿让刚买的新车停在没油的路上半个月。 国防的本质,是护家,是让家家户户晚上能放下心睡觉。中国军队是盾,不是矛。家门外有把刀在,家里却始终亮着灯。家强才敢立身,灯火才有底气。用枪护国,不用枪护民。历史流过,烧不灭的是顶住的底气。苦遇过,不怕打仗,但更不想爸妈再吃梨叶、孩子再饿肚子。 总结出来中国人的选择,怕的不是仗,而是怕旧苦再复。真正的和平,不靠投降,也不靠赌命,是靠每个人的饭碗都稳当。只要家门灯火亮着,父母安在,孩子在校,活着心不慌,就是最大的底气。战争可以赢,但幸福难得。老百姓不想再回到头顶炮火的日子,这就是中国最硬的立场。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