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津战役,日籍侦察兵卖糖葫芦,撤出朝鲜:心比糖葫芦苦
  • 足球资讯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平津战役,日籍侦察兵卖糖葫芦,撤出朝鲜:心比糖葫芦苦

发布日期:2025-07-30 10:04 点击次数:131

1950年底,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战士张荣清的心情如同冰雪般复杂。他渴望为新中国流血牺牲,但一纸撤离命令却将他推离前线。原因简单得令人窒息:他骨子里是个日本人。他选择的“中国战士”身份,与无法改变的国籍,在此刻狠狠撞击。

东洋小儿,闯关东

1938年,五岁的砂原惠随父亲从日本福冈来到中国东北。父亲是“满铁”矿物专家,一个反感军国主义、主张中日平等的知识分子,这对他影响不小。

1945年日本战败,噩耗接踵而至,父亲在回国前夕病逝。伪满货币作废,一家人瞬间陷入绝境。12岁的砂原惠为求生,不得不到辽宁农村,给地主家放猪。

一位老人曾点醒他,想活命,得认两千汉字。他咬牙苦学。1948年,土地改革开始,他们家分到土地,衣食有了保障。他看到这支军队和以往的完全不同。

糖葫芦,有点苦

那年,15岁的砂原惠改名张荣清,投身东北民主联军,后来编入38军。他机敏过人,语言天赋出众,很快成了侦察兵。

平津战役期间,他领受了潜入北平侦察的任务。他扮成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于城里的大街小巷。

有时,面对前来问价的顾客,他会低声说一句:“别买,太苦。”这句话,或许是任务需要,也可能带着他对那个混乱时代,以及自身命运的某种隐喻。

他成功完成了侦察,立下功劳。然而,好景不长。1950年底,他以志愿军身份踏上朝鲜战场,却因母亲病重,家人求助政府,其日本身份暴露。根据国际规定,他被迫撤离前线。

你是哪头的人

撤离朝鲜,对张荣清是巨大的打击。他没有怨恨,只是对自己“中国战士”的身份被否定感到痛苦。在他内心,他早已是中国人。

退伍后,他被分配到东北航校政治部做翻译。在这里,他看到优待的关东军技术人员吃大米猪肉,而前线的志愿军却只能吃炒面。他为此绝食抗议,表达愤慨。

在他心中,自己已完全站在了中国一边。1955年,根据中日协议,他被遣返回日本。他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心里不是滋味。

回到日本,他感到格格不入。他的中文思维、生活习惯,与日本社会显得那么不协调。他找不到工作,觉得这里才是陌生的地方。

那一声“首长”

1955年12月,转机出现。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团长正是郭沫若。砂原惠因中文流利,被安排担任翻译。

当他看到郭沫若,压抑已久的情感瞬间爆发,脱口而出:“首长!”那一声称呼,带着所有过去的回忆,也让郭沫若对他产生了好奇。

这次相遇,成了他人生的新起点。他决定利用自己独特的双重身份,投身中日贸易。他频繁往返两国,访问中国超过350次。

他于1967年成立公司,开业日特意选在7月1日,那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他的手机彩铃,多年来一直是激昂的《解放军进行曲》。

2010年7月,年迈的砂原惠与其他日籍老兵一同受邀访问中国,参加建军83周年招待会。他与老战友们重逢,热泪盈眶。

他感慨道:“我感觉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的故事,并非简单以国籍划分。历史将他卷入漩涡,但他用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将分裂的身份融为一体,成为了连接两个国家的独特纽带。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