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居然把京剧带到新加坡了?这事还被凤凰新闻给盯上了。谁敢想,京剧竟被老郭和德云社扛着,摇身一变,成了海外舞台上的主角。有人大声点赞,有人嘴里碎碎念:这传统东西出海到底是闹哪样,是实在弘扬,还是凑热闹? 比想象还“离谱”,凤凰新闻记者亲自跑去现场点名采访,一问就是:“郭德纲,你不是一向带相声出国,咋这回弄上下京剧了?”这问题问得,真切。仿佛在说:你得把理由端正点儿,否则观众可是不干。 郭德纲也没拐弯抹角。他说,相声啊,早2010年就带着走过世界各地了,现在带京剧和鼓曲出门,算是头一遭。还自己做了补充,意思是,老艺术家早把戏带出来过,德云社这回充其量是添一道菜而已。这话里头透着谦虚,可你细琢磨,还有点高低有度的分寸,听着顺气。 都知道德云社是民营班子,没吃体制饭。想养活几百号人,真不是吹出来的。这点,不服都不行。据说德云社,这么多年,把员工、演员、后台全吃住安排得稳稳当当。谁有能耐别人才服,几百口人背后的家属也都靠着吃饭。 有网友调侃:国粹出国门,不用国家补贴,全自己挣钱,这是民间的“内卷”典范,这事让多少有编制的艺人脸上不好看。有事实摆着,德云社敢自己赖到新加坡,也不见其他曲艺团体愿意掏自己腰包跑那么远。 不过质疑的声音也少不了。有人说,京剧讲究门槛,什么青衣、老生、花脸,台步拖腔都得有规矩,德云社专业吗?别到头来,舞台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唱丢了魂儿可没人兜底。 也有人偷偷问一句,这京剧到了新加坡,是观众真看懂,还是就觉得新鲜稀罕?难道就是拍个短视频发在网上博几个赞?有人还搬出“快销文化”来敲打,意思是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弄成走马观花的快车。偶尔一场新鲜热闹,等风头一过,还能剩下啥?这些问题不问,心里别扭。 另有语气酸酸的评论:郭德纲是说相声的,他把这招移植到京剧行里,就不怕扎脚?京剧这玩意,不光要会唱还得懂章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就说德云社那些人,有几个是唱功硬练出来,能被老票友点头认可? 但也确实实事求是地说,郭德纲心气儿高。开德云社那会,什么嘲笑没听过?一身本事还是靠自个儿折腾出来、收入养活上百人,还能逆风投资麒麟社、鼓曲社。市场起起落落,德云社硬是把相声重新做大。你不得不服。 这回京剧、鼓曲出国演,凤凰新闻还现场点到名。咱普通人咋觉得?一是开心,自己人争气。二嘛,心里也嘀咕,这种方式到底能不能顶得住风浪? 别忘了,德云社如果哪天票卖不动,员工工资发不下去,那可就是民营企业的切肤之痛。市场不是老好人,说变就变。谁也拍着胸脯包票,说德云社肯定风光长虹,这年头,一切都得看现钱和观众的心气说话。 也有人提议,戏曲传承得分圈养和野生。身体壮实的,才能扛得了外面的风险。一个靠观众投票活着的戏班,想传承国粹,本事、底气都得硬。有专家说,看一个团体够不够格,不仅得看能不能包场挣钱,更得看他台上的戏敢不敢让老观众、票友交口称赞。 网友评论想法乱七八糟。有的说,德云社带头就能让国粹多一条活路;也有人觉得,能不能有朝一日,京剧在海外火成“折子戏热潮”?没人猜得准。反正现在,德云社真赚了自己脸面——既能自负盈亏,还能请来主流媒体报道。这事,说小是舞台,说大是中国人的志气。 网络上不乏调侃:凤凰新闻一报道,德云社就像脱了缰的马,飞得更高了。体制内的演员,看着民营戏班如此威风,有没有心头小九九?总有人不服,体制和民营谁都不服谁,可赚钱和传承国粹算不算一码事?有道理但说着难受。 有评论说,郭德纲前些年表面锋芒毕露,其实说到底为了谋生,谁不想活得踏踏实实?几百号人上下一心地养着,也没沾国家一毛钱。他做成了,应该承认他有能耐。但把民营当校园实验田,能不能吃饱喝足、有口皆碑?谁说得准? 很多网友说,民营戏班能养活几百号员工,算是奇迹。全国那些“喝财政汤”的剧团,头发掀到地上,合计一年也演不了几场正经戏。德云社自己买单,员工天天跑场子,观众倒是不少。真是有一说一,路数不一样。 但大家也看得明白,资本市场是刀子嘴豆腐心。今天票房大卖,明天要是观众不买账,说倒就倒。德云社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常青树,多少得惦记着“有备无患”。有人吐槽:郭德纲再铁,碰见大浪也得悠着点。传统这玩意儿经得起烧,经不起糟蹋。 说到底,戏台得人守着才是根儿。靠谁都靠不住。员工得吃饭,观众得鼓掌,才有一天一天过去的希望。谁能把京剧送到外国,让老外一听,“哟,这就是你们中国的好东西!”那才叫本事。但也有人冷静问一句,这火能不能持续、戏骨能不能带出来,真不敢打包票。 有网友反问,京剧去了新加坡,是外头人真懂门道,还是凑热闹摆拍?传统曲艺咋就成了跟团旅游的节目?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有的粉丝说,能出国已经不容易了,甭挑三拣四。可更多人想问的是,接下来怎么办,路能延多远? 大家感慨:“德云社这样纯市场运作的团队,为啥能撑起头。”再怎么说,几百号人围着吃饭,这比“铁饭碗”有挑战多了。 今天刚登场,明天人心散了,这行业就撑不下去。京剧行里人常说一句话:“唱戏的不怕冷板凳,就怕没人搭理。”市场的风每年都不一样,新加坡也好,国内也罢,观众才是命根子。 网友观点来了个大联合体。有挺德云社的:“这就是民营力量。”有酸葡萄的:“京剧出国就算创新,别让老祖宗的东西给糟蹋了。”还有拿历史做背景板的,“德云社活成榜样,靠自己挣钱养活人,这比靠制度走得更长。” 吐槽的是不是太多了,其实大家都在琢磨一个劲:国粹走出去,是不是也得分对象、讲究因地制宜?能不能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德云社再能折腾,也别把京剧变成快消品。观众一多,戏味儿淡,哪还能叫戏味? 很多人嘴上不承认,心里还是盼着德云社能把咱中国传统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一把。但交给市场做主,路本来就难走。有人怼:是文化外交还是票房生意,别扯得太高大上。反正能挣钱能活下去,员工能吃饱喝好,比啥都实在。 就这事做个问号:德云社花大钱去新加坡唱京剧,真的是把文化搞起来,还是为了自家班子刷存在感?倘若以后新加坡天天吵着要听京剧,台下观众满座,这功劳该算到谁头上?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到底是民族之光还是个人秀场,嘴皮子利索能解决传承问题吗?你怎么看? 这事,你敢说清楚吗? |